明朝那些事儿062 - 王更新.mp3

明朝那些事儿062 - 王更新.mp3
[00:00.00]朱棣很清楚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姚...
[00:00.00]朱棣很清楚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姚广孝找到自己
[00:07.27]他一定是提出某个要求。
[00:10.96]果然,姚广孝终于开口了,
[00:15.05]他对朱棣说:
[00:18.92]“请陛下释放溥洽吧。”
[00:25.33]朱棣默然。
[00:28.56]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
[00:33.09]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,
[00:37.98]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,
[00:42.85]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?
[00:50.78]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,
[00:55.98]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,
[01:00.48]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。
[01:05.70]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。
[01:10.69]十六年前,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,
[01:16.17]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,
[01:21.57]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,
[01:25.91]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,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。
[01:31.70]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,
[01:37.16]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,
[01:41.10]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,他就会抓住不放。
[01:46.34]也就在此时,他得到密报说:
[01:49.63]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,这个人就是溥洽。
[01:56.02]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,
[02:02.29]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,
[02:07.00]虽是传闻,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,
[02:11.98]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。
[02:15.22]朱棣听说后大喜,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,
[02:24.01]至于他是否拷打过溥洽,溥洽如何回应,
[02:29.29]史无记载,我们自然也不知道。
[02:32.94]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,
[02:35.99]他并没有从溥洽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,
[02:40.46]因为直到二十年后他临死前,方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。
[02:46.60]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日,
[02:52.35]他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,
[02:56.19]原因很简单,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,
[03:01.10]自然不会放他,
[03:03.01]而如果他说了出来,
[03:05.41]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,
[03:09.57]依着朱棣的性格,
[03:10.56]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,一了百了。
[03:14.23]如无意外,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。
[03:20.90]但是现在,意外发生了。
[03:25.20]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,
[03:29.36]溥洽是不能放的,
[03:31.97]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,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,
[03:38.20]实在难以抉择。
[03:40.11]姚广孝目不转睛地看着沉默中的朱棣,
[03:46.78]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正在思考,准备做出决定。
[03:53.94]朱棣考虑了良久:“好吧,我答应你。”
[04:05.44]就这样,姚广孝释然了,
[04:11.55]他曾亲眼看见在自己的阴谋策划之下,
[04:16.26]无数人死于非命,从方孝孺到黄子澄,
[04:21.81]凌迟、灭族,
[04:23.34]这些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,
[04:28.15]他曾劝阻过,却无能为力。
[04:33.11]虽然这些人并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,
[04:37.20]但他确实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。
[04:41.41]虽然他不是善男信女,但他也不是泯灭人性的恶魔。
[04:48.52]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亲人朋友的离去,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
[04:55.45]很多人因为他而死去,他却背负着罪恶活了下来。
[05:02.16]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提出了这个要求。
[05:08.05]不是为了救赎溥洽,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。
[05:13.96]精神上得到解脱的姚广孝,最终也得到了肉体的解脱,
[05:22.02]三月十八日,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,
[05:27.00]年八十四。
[05:30.23]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阴谋家,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
[05:37.46]他付出了很多,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,
[05:42.54]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,
[05:46.77]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。
[05:51.01]朱棣遵守了他的诺言,放出了溥洽,
[05:56.51]不是因为仁慈,而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承诺。
[06:01.46]皇位夺下来了,首都迁过去了,
[06:06.74]大典修完了,南洋逛遍了,
[06:10.47]安南平定了,瓦剌鞑靼没戏唱了。
[06:14.49]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。
[06:18.65]这场戏演到现在,也差不多了,
[06:21.89]当年三十一岁的青年朱棣起兵造反,
[06:26.66]最终夺得天下,之后他又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。
[06:31.67]在这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中,该做的事情他做了,
[06:36.80]不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。
[06:40.28]按说朱棣也应该心满意足了,
[06:43.73]但其实不然,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白天,
[06:48.96]睡在寝宫里的每一个夜晚,
[06:50.99]有一件事情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,
[06:55.14]如噩梦般挥之不去,斩之不绝。
[06:58.29]是的,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
[07:03.70]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,
[07:07.03]恐惧着这件事。
[07:08.27]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,现在何方?!
[07:17.65]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,
[07:22.11]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。
[07:28.14]永乐二十年(1422),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,
[07:33.26]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,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,
[07:40.18]想干一票抢劫而已,
[07:42.01]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,
[07:47.38]也不多说,抄着家伙就上去了
[07:51.08]虽已年届花甲(当时五十五岁),
[07:52.89]好勇斗狠的个性却从未减退。
[07:56.75]小毛贼,不服是吧
[08:00.02]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!
[08:02.84]同年三月,朱棣又一次亲征,
[08:05.16]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,
[08:08.38]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,
[08:12.07]到了七月,大军抵达沙珲原(地名),
[08:16.13]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。
[08:18.89]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,是否有什么后着呢?
[08:26.20]答案是没有。
[08:28.27]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,他没有能力抵抗。
[08:32.68]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,
[08:37.19]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毛贼,
[08:40.12]只能抢抢劫,闹闹事,
[08:42.54]他没有退敌的办法,
[08:44.25]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路。
[08:48.31]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,
[08:56.08]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,
[08:57.50]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,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。
[09:03.85]他命令部队向西,与兀良哈方位相反的方向开进,
[09:10.62]并说道:“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,必然向西撤退,
[09:15.90]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。”
[09:18.21]他的部下们面面相觑,
[09:24.56]心里说:人家往哪边撤退,
[09:27.08]你是怎么知道的?
[09:29.49]可是皇帝说话,自然要听,
[09:33.62]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,八月到达齐拉尔河,
[09:38.84]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。
[09:42.17]兀良哈十分惊慌,朱棣却十分高兴,
[09:46.73]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,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,
[09:51.94]中国历史上,皇帝干到了他这个年纪,
[09:55.60]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。
[10:00.93]值此遇敌之时,他横刀立马,
[10:04.41]以五十五岁之高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入敌阵,
[10:09.57]大破兀良哈(斩首数百级,余皆走散)。
[10:12.77]此后他又率军追击,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,
[10:18.35]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。
[10:22.01]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,
[10:25.42]他是一个热爱战争陶醉于战争的人,
[10:30.41]是一个天生的战士。
[10:32.75]上天也很照顾这位喜欢打仗,
[10:35.91]热爱战争的皇帝,
[10:37.08]仅仅一年之后,他又一次亲征鞑靼,
[10:42.11]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,
[10:46.67]很明显是没事找事。
[10:51.20]永乐二十一年(1423)七月,
[10:54.56]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
[10:59.40]啊注意这点啊,
[11:01.05]说阿鲁台有可能会进攻边界,
[11:05.00]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,
[11:08.78]朱棣却二话不说,马上准备亲征。
[11:14.31]人家都说了,只是可能而已,
[11:19.24]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,必然有准备,
[11:23.67]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?
[11:27.01]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,
[11:31.21]他应该也会很委屈说:“停!
[11:34.86]我不是还没有动手呢,
[11:38.47]就算打也是小打,你干嘛搞这么大阵势?”
[11:43.53]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:
[11:48.57]阿鲁台我告诉你,实话说了吧,
[11:53.09]就是想打你,你能怎么样?
[11:56.11]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日某大国首先发明的,
[12:03.18]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强者通用的法则。
[12:07.40]同年八月,朱棣第四次亲征,
[12:12.90]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,
[12:15.70]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,准备溜号。
[12:18.90]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,
[12:21.43]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
[12:24.64]你来我就跑,安全第一。
[12:27.00]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,
[12:31.03]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,
[12:34.92]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,只好班师回朝。
[12:38.81]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,
[12:41.36]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,
[12:46.52]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。
[12:50.20]这件礼物是什么,
[12:52.04]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。
[12:58.20]十六年前,胡嫈接受了朱棣交给的秘密使命,
[13:06.33]独自出行两湖江浙,探访大小寺庙,
[13:10.85]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,
[13:13.66]十年之间费尽心力,却毫无收获。
[13:18.54]胡濙十分清楚,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,
[13:27.75]自他接受这个任务的那一天起,
[13:29.84]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
[13:34.74]要么找到朱允炆,要么继续寻找,
[13:40.68]直到自己死去,另一个人来接替他。
[13:42.69]没有同伴,没有朋友,
[13:46.54]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,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,
[13:53.56]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,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,
[14:02.49]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,他没有回家的权力。
[14:08.22]朱棣也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,
[14:13.48]永乐十四年(1414),他终于召胡濙回来,
[14:17.24]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,
[14:20.00]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,
[14:27.27]这个胡濙啊,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,
[14:30.82]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,
[14:35.28]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。
[14:41.13]三年后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
[14:46.87]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,
[14:50.43]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。
[14:53.94]我们有理由相信,
[14:55.91]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,
[15:00.01]朱允炆就在这一带!
[15:03.17]一定要找到他!
[15:05.74]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,
[15:11.57]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。
[15:16.39]胡濙一直在找,朱棣一直在等,
[15:22.42]就这样二十年过去了,
[15:24.66]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,
[15:29.63]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,
[15:33.91]恐怕等不了多久了
[15:36.10]就在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,
[15:42.20]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。
[15:46.26]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
[15:51.62]在一个神秘的夜里。
[15:54.27]永乐二十一年(1423)的一个深夜,
[15:59.32]第四次亲征蒙古的朱棣
[16:01.89]在他的行军大帐内睡觉(帝已就寐),
[16:06.73]忽然内侍前来通报,
[16:09.10]说有人前来进见。
[16:11.64]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,
[16:16.56]这也是人之常情,
[16:19.24]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
[16:21.31]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,
[16:25.13]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,
[16:30.40]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,
[16:35.35]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。
[16:38.45]而这个人正是胡濙。(闻濙至,急起召入)
[16:44.06]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、期待、和恐惧,
[16:49.53]他十分清楚,如果没有他的命令,
[16:54.02]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。
[16:56.90]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,
[17:00.19]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——
[17:03.79]他找到了那个人。
[17:07.22]胡濙见到了朱棣,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,
[17:15.16]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。
[17:18.11]史书上说:
[17:22.07](悉以所闻对,漏下四鼓乃出……至是疑始释)
[17:31.52]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
[17:33.30]就是说啊,胡嫈啊大半夜对朱棣
[17:38.57]把这些年的所见所闻都讲了,
[17:42.17]一直讲到天都快亮了才出了他的大帐。
[17:47.18]朱棣打这以后,
[17:49.68]缠绕了他这么多年的疑问,没了
[17:55.03]相信很多人都会问,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,
[18:01.92]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?
[18:07.36]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,我也不知道。
[18:12.89]坦率地说,这似乎也不能怪我,
[18:16.79]之前已经说过,这本书
[18:20.00]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,
[18:25.34]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,
[18:30.46]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、明史等正史资料。
[18:37.06]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,
[18:40.20]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,
[18:44.76]也实在不敢乱编,史料上没有,
[18:48.93]我自然也不能写有。
[18:51.89]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,
[18:54.00]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一个由史料记载的定论
[18:58.12]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。
[19:01.30]要知道,史料是死的,
[19:05.42]人却是活的,
[19:08.03]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,
[19:09.84]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。
[19:14.94]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,
[19:18.75]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,
[19:22.88]在这段推理过程中,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:
[19:28.19]首先,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,
[19:34.17]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,
[19:38.16]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,
[19:41.79]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,
[19:46.62]除非已经完成使命,
[19:49.09]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。
[19:52.92]私自回来的
[19:55.49]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:
[19:58.93]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,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。
[20:06.10]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,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,
[20:11.78]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?
[20:16.19]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,
[20:20.41]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,
[20:22.56]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,
[20:26.88]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。
[20:32.95]胡濙深夜到访,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?
[20:40.09]有以下几种可能:
[20:42.58]A:我没有找到建文帝,也没有他的消息,
[20:51.88]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。
[20:56.91]结论:不可能。
[20:59.96]原因: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
[21:04.06]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。
[21:07.57]B: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,但他已经死了。
[21:17.63]结论:可能性较小。
[21:22.26]原因: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,
[21:26.43]我却可以推定胡濙告诉朱棣的,应该不是这句话,
[21:33.16]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:
[21:39.69]“悉以所闻对,漏下四鼓乃出”。
[21:45.15]看到了吗,“漏下四鼓乃出”!
[21:50.17]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,就算你是验尸的,
[21:53.34]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,
[21:57.99]胡濙为人沉稳寡言,身负绝密使命,
[22:02.45]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,
[22:05.81]所以我们可以推定,
[22:07.80]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。
[22:13.39]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。
[22:18.80]C:我找到了建文帝,并和他交谈过。
[22:28.68]结论:很有可能。
[22:32.04]原因:以上两推论皆不对,
[22:38.56]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。
[22:43.03]就这样,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。
[22:49.09]推论2:胡濙找到了建文帝,并和他交谈过。
[22:55.95]结合推论1和推论2,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
[22:59.37]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?
[23:04.71]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
[23:09.85]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,
[23:14.05]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?
[23:19.47]其实只要细细分析,就会发现,
[23:23.64]我们是可以知道的。
[23:26.68]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,
[23:29.96]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!
[23:34.60]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?
[23:39.93]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,
[23:45.01]物价高低等问题,
[23:48.32]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,
[23:52.32]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——你的打算。
[23:59.15]陛下,你还活着,
[24:03.56]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?
[24:08.28]我们有理由相信,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。
[24:13.95]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,
[24:16.55]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。
[24:22.08]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,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