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那些事儿059 - 王更新.mp3
能正常播放的歌曲才可以下载
[00:00.30] 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,[00:05.30] 并着力培养他,供他读书。[00:09.30]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,[00:13.30] 杨士奇应该会通过各项考试,最终中进士入朝为官,[00:19.30] 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,但上天实在弄人,[00:26.30] 仅仅一年之后,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,[00:31.30] 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,[00:36.30] 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下,有志气的杨士奇却没有放弃希望,[00:42.30] 他仍然努力读书学习,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,[00:49.30] 为了贴补家用,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,[00:56.30] 当时私塾很多,没有形成垄断产业,[01:01.30] 每个学生入学时候交部分学费,[01:04.30] 不用开学时去教务处一次性交清,[01:08.30] 如果觉得先生教得不好,可以随时走人,[01:13.30] 所以老师的水平是决定其收入的关键,学生多收入就多,[01:21.30] 由于他学问根基扎实,很多人来作他的学生,[01:27.30] 但毕竟在农村贫困地区,[01:30.30] 他的收入还是十分微薄,只能混口饭吃,[01:38.30] 杨士奇的一个朋友家里也十分穷困,[01:42.30] 家里还有老人要养,实在过不下去了[01:46.30] 杨士奇主动找到他,问他有没有读过四书,[01:52.30] 这个人虽然穷点,学问还是有的,便回答说读过,[02:00.30] 杨士奇当即表示,自己可以把教的学生分一半给他,[02:05.30] 并将教书的报酬也分一半给他,[02:10.30] 他的这位朋友十分感动,[02:12.30] 因为他知道,杨士奇也有母亲要养,家境也很贫穷,[02:19.30] 在如此的情况下,竟然还能这样仗义,实在太不简单,[02:28.30] 杨士奇回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,[02:34.30] 他本以为母亲会不高兴,[02:37.30] 毕竟本来已经很穷困的家也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,[02:42.30]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,母亲却十分高兴地对他说:[02:49.30] “你能够这样做,不枉我养育你成人啊!”[02:57.30] 是的,穷人也是有尊严和信义的,正是因为有这样明理的母亲,[03:06.30] 后来的杨士奇才能成为一代名臣,,[03:13.30]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仕途并不顺利,[03:18.30] 他先在县里做了一个训导(类似今天的县教育局官员)[03:26.30] 训导是个小官,只是整天在衙门里混日子,[03:31.30] 可杨士奇做官实在很失败,他连混日子都没有混成,[03:39.30] 不久之后,杨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,[03:44.30] 在当年那个时代,丢失衙门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,[03:49.30] 比今天的警察丢枪还要严重得多,是有可能要坐牢的,[03:55.30] 此时,杨士奇显示了他灵活的一面,如果是方孝孺丢了印,[03:04.30] 估计会写上几十份检讨,[04:07.30] 然后去当地政府自首,坐牢时还要时刻反省自己,[04:13.30] 杨士奇没有这么多花样,[04:15.30] 他直接就弃官逃跑了,杨士奇还真不是书呆子啊,[04:26.30] 之后逃犯杨士奇流浪江湖,[04:29.30] 他这个所谓逃犯是应该要画引号的,[04:34.30] 因为县衙也不会费时费力来追捕他,[04:39.30] 说得难听一点,他连被追捕的价值都不具备,[04:45.30] 此后二十多年,他到处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己,[04:51.30] 长年漂泊生活没有让他变成二混子,[04:55.30] 在工作之余,他继续努力读书,[04:58.30] 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,[05:04.30]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,[05:08.30] 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,[05:14.30] 建文二年(1400),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<太祖实录>,[05:20.30] 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,被保举为编撰,[05:28.30] 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,[05:32.30] 居然一举成为了<太祖实录>的副总裁,[05:38.30] 永乐继位后,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,[05:42.30] 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,[05:49.30] 自此之后,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,[05:55.30] 与解缙相同,他也不是个安分的人,[06:00.30] 他卷入了立太子的纷争,他和解缙都拥护朱高炽,[06:06.30] 但与解缙不同的是,他要聪明得多,[06:12.30]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,[06:16.30] 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,他为人十分谨慎,[06:21.30] 别人和他说过的话,他都烂在肚子里,从不轻易发言泄密,[06:29.30] 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,[06:31.30] 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,其城府可见一斑,[06:38.30]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,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:[06:46.30] 刚出道时要低调,再低调,虽然杨士奇精于权谋诡计,[06:56.30] 但事实证明,他并不是一个滑头的两面派,[07:01.30]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位斗争中,[07:05.30] 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朱高炽一边,[07:09.30] 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诚最终战胜了政治对手,[07:14.30] 将朱高炽扶上了皇帝的宝座,[07:19.30] 永乐年间,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位之争,[07:27.30] 在这场斗争中,无数人头落地,[07:30.30] 无数大臣折腰,阴谋诡计层出不穷,[07:35.30] 双方各出奇谋,经过更是一波三折,跌宕起伏,[07:41.30] 斗争一直延续到朱棣去世的那个夜晚,[07:46.30] 一个人冒着极大的风险,秘密连夜出发,[07:50.30] 奔波一个月赶路报信,方才分出了胜负,[07:56.30] 不但杨士奇参加了这场斗争,[07:59.30] 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三杨中的另外两个也没有闲着,[08:04.30] 他们都是太子党的得力干将,在后面的文章中,[08:08.30] 我们会详细介绍这场惊天动地的皇位之争,[08:15.30] 我们接着介绍的杨荣是三杨中的第二杨,[08:22.30] 他虽然没有杨士奇那样出众的政务才能和学问基础,[08:27.30] 却有一项他人不及的能力——准确的判断力,[08:34.30] 杨荣,洪武四年(1371)生,福建人,原名杨子荣(注意区分),[08:42.30] 他虽然没有深入虎穴,剿灭土匪的壮举,[08:47.30] 但其大智大勇却着实可以和后来的那位战斗英雄相比,[08:57.30] 他小时候没有吃过那么多苦,[09:01.30] 家里环境不错的他走的正是读书、应试、做官的这条老路,[09:09.30] 建文二年(1400),他考中进士,由于成绩优秀,[09:14.30] 被授予编修之职,即所谓的翰林,[09:19.30] 建文帝时代翰林院可谓书呆子云集之地,[09:24.30] 这也难怪,毕竟掌权的就是黄子澄、方孝孺那样的人,[09:29.30] 上行下效也很正常,[09:34.30] 杨荣这位优等生与他的那些同事们有很大的不同,[09:39.30] 他实在不是个书呆子,而应该算是一位心思缜密的谋士,[09:47.30] 与杨士奇一样,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是在永乐时期才被重用的,[09:54.30] 但他飞黄腾达的经过却很有点传奇色彩,[09:59.30] 因为他凭借的不是才学,而是一句话,[10:06.30] 建文四年(1402),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,[10:11.30] 进入京城,夺得了皇位,[10:13.30] 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——登基即位,[10:20.30]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,[10:24.30]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[10:26.30] 一个人站了出来,阻挡了他的去路(迎于马首),[10:30.30] 这个人正是杨荣,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,敌友难分,[10:39.30] 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,[10:47.30] 周围的人十分紧张,[10:49.30] 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,但他不会想到,[10:54.30] 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,杨荣竟然对他说,[11:01.30] 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,[11:07.30] 不应该即位?笑话![11:09.30] 打了那么多年的仗,装了那么久的傻,[11:12.30] 死了那么多的人,无非只是为了皇位,[11:17.30] 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,凭什么!真是可笑![11:25.30]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,准备替他收尸,[11:32.30]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,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,[11:41.30] 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,[11:49.30] “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,还是先去祭陵呢?”[11:59.30] (先遏陵乎,先即位乎?)[12:04.30] 一语惊醒梦中人,我们前面说过,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,[12:14.30] 说得粗一点就是即要当**,又要立牌坊,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,[12:23.30] 竟然一时之间忘记了立牌坊,只是一心要当**,[12:30.30] 无论怎么说,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,那是很不妥当的,[12:36.30] 朱棣连忙拨转马头,去给老爹上坟,[12:41.30] 从这件事情上,我们可以看出杨荣已经精明到了极点,[12:48.30] 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,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,[12:55.30] 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、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,[13:04.30] 同样老奸巨猾的朱棣从此记住了这个叫杨荣的人,[13:12.30] 在他即位后便重用杨荣,[13:12.30] 并将其召入内阁,成为七人内阁中的一员,[13:19.30] 当时的内阁七人都是名满天下之辈,[13:24.30] 而在他们中间,杨荣并不显眼,[13:28.30] 他没有解缙的才学,也没有杨士奇的政务能力,[13:33.30] 他所擅长的是另一种本领——谋断,[13:39.30] 所谓谋断就是谋略和判断,这些本应是姚广孝那一类人的专长,[13:48.30] 而从小熟读四书五经,[13:50.30] 应该是个老实读书人的杨荣居然会擅长这些,实在令人费解,[13:58.30] 但他善于判断形势却是不争的事实,[14:02.30] 下面的这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,[14:07.30] 一天晚上,边关突然传来急报,[14:11.30] 宁夏被蒙古军队围攻,守将派人几百里加急报信,[14:18.30] 这是紧急军情,[14:20.30] 朱棣也连忙起身去内阁找阁臣讨论如何处理[14:25.30] (内阁有24 小时值班制度,七天一换),[14:30.30] 偏巧那天晚上,值班的正是杨荣,[14:35.30] 朱棣风风火火地来到内阁,把奏报交给杨荣看,[14:41.30] 问他有什么意见,[14:43.30] 杨荣看完后慢条斯理的对他说:[14:50.30] “请陛下再等一会,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,”[14:59.30]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,[15:03.30] 杨荣胸有成竹地说道:[15:07.30] “我了解宁夏的情况,那里城防坚固,[15:10.30] 而且长期作战,士兵经验丰富,足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,[15:18.30] 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,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,[15:26.30] 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,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,”[15:36.30] 不久之后,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,[15:42.30] 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,[15:46.30] 并交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——从军,[15:53.30] 于是在永乐十二年(1414)的那次远征中,[15:55.30] 杨荣随同朱棣出行,表现良好,[15:57.30] 获得了朱棣的信任,[16:00.30] 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——印信交给杨荣保管,[16:07.30] 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,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,[16:13.30] 可以说,杨荣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,[16:19.30]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,[16:23.30]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,[16:29.30] 也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,[16:33.30] 没有帮派背景,当然,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,[16:40.30] 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,[16:46.30] 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,只是为了要他好好干活,[16:54.30] 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,[16:58.30] 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,[17:04.30] 永乐二十二年(1424)七月,朱棣病逝之时,那个当机立断,[17:10.30] 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,[17:14.30] 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,[17:17.30] 制定周密计划的人,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,[17:25.30] 因为他的真实身份和杨士奇一样,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,[17:33.30]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,[17:43.30] 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,[17:50.30] 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,[17:54.30] 别人出名、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,他靠的却是蹲监狱,[18:02.30] 杨溥,洪武五年(1372)生,湖北石首人,[18:08.30] 建文二年(1400)中进士,是杨荣的进士同学,[18:12.30] 更为难得的是,他也被授予编修,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,[18:20.30] 但与杨荣不同的是,杨溥是天生的太子党,[18:24.30] 因为在永乐元年,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炽,[18:29.30] 算是早期党员,,[18:32.30]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,[18:37.30] 他辅佐太子十余年,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,[18:41.30] 也不引人注目,这样下去,即使将来太子即位,[18:46.30] 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,[18:50.30] 但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,[18:55.30] 不过,这个突发事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,[19:02.30] 永乐十二年(1414),“东宫迎驾事件”事发,[19:07.30] 这是一个有着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,[19:10.30] 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朱高煦,[19:15.30] 在这次事件中,太子党受到严重打击,几乎一蹶不振,[19:21.30] 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,[19:25.30] 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只,[19:32.30]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,[19:36.30] 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,享受特殊待遇,[19:42.30] 被关进了特级监狱——锦衣卫的诏狱,[19:47.30] 锦衣卫诏狱是一所历史悠久,知名度极高的监狱,[19:54.30] 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(后期开始降低标准,什么人都关),[21:03.30] 能进去人的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,[21:11.30] 想靠蹲诏狱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[21:16.30] 首先要够级别,其次你还要有足够的运气,[21:22.30] 因为一旦进了诏狱,就不太容易活着出来了,[21:27.30]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,阴冷潮湿,环境恶劣,[21:33.30] 虽然是高等级监狱,[21:35.30] 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,蚊虫老鼠到处跑,[21:40.30] 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,[21:44.30] 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,[21:49.30] 虽然环境恶劣,[21:50.30] 锦衣卫们坚持对犯人们严格要求,[21:54.30] 并坚持抗拒从严,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,[21:59.30] 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,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,[21:06.30] 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,[21:12.30] 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,[21:19.30] 最初进入诏狱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——被审讯——被殴打(拳脚,上刑具)——等待中度过的,[21:28.30] 等到每人审你也没人打你的时候,[21:31.30] 说明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了三种变数:[21:36.30] 1、即将被砍头;2、即将被释放;3、你已经被遗忘了,[21:46.30]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会选择第二种结果,[21:51.30] 但可惜的是,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的手上,这就是诏狱,[21:59.30] 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,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,[22:06.30] 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队到礼堂看新闻报道,[22:17.30] 明朝著名的铁汉杨继盛、左光斗等人都蹲过诏狱,[22:22.30] 他们腿被打断后,骨头露了出来也没人管,[22:27.30] 任他们自生自灭,[22:29.30] 所以我们说,这里是真正的地狱,[22:34.30] 杨溥进的就是这种监狱,[22:38.30] 刚进来时总是要吃点苦头的,[22:42.30] 不久之后,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况,[22:47.30] 这一等就是十年,[22:51.30] 更惨的是,“东宫迎驾事件”始终没有了结,[22:56.30] 而朱高煦更是处心积虑要借此事彻底消灭太子党,[23:02.30] 在这种情况下,杨溥随时都有被拉出去砍头的危险[23:09.30] (史载“旦夕且死”),[23:13.30] 然而杨溥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行为来应对死亡的威胁,[23:21.30]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结束,[23:24.30] 而你却无能为力,你会干些什么?[23:28.30]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是准备写遗书或是大吃一顿,[23:35.30] 把以前没玩的都补上,[23:38.30] 更多的人则是怨天尤人,抱怨上天不公[23:43.30] 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,[23:48.30] 可杨溥奇就奇在他的反应不正常,
展开